×
中国机械工程

姚蕊中国天眼守舱人

本文主人公

2019年,年度“全球35位35岁以下科技创新青年”名单中,有这样一个花一样的名字——姚蕊。下面,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这位年轻的女科学家吧。

南仁东赏识,赞她是“科研大工匠”好苗子

1984年,姚蕊出生在北京一个工程师家庭,在父母的熏陶之下,品学兼优的她选择了与机械工程打交道。“有些专业在外行看起来很枯燥,其实一旦深入了解,也有很多令人着迷的地方。”

短短几年时间,“学霸”姚蕊就在工学道路上从女学士成长为女硕士,身影也从北航辗转到了清华园。其实,在科研道路上,姚蕊也曾有过迷茫和疑惑。看到以前的同学有的从事金融行业,风光无限,让她多少有点受刺激。但导师对她说:“如果你有能力搞科研,为人类的进步做贡献,那不仅很酷,更是意义远大!”正是这一席话,让姚蕊想通了,“能不断开拓人类对生命和自然界奥秘的认识,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这并不能用金钱和物质去衡量。”

姚蕊十分崇拜卓越的科学家,她的两大偶像是世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和天文学家南仁东。南仁东老先生曾谈到的三个问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否孤独?”也是姚蕊从事科研工作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

20多年前,有人在一场聚集了世界顶尖无线电科学家的大会上提出,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人类应该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当时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不到30米,南仁东却放出“狂”言:“将来我们要建造一个口径500米,全球最大的太空望远镜!”有人嘲讽他痴人说梦。为了“建造中国自己的新一代射电望远镜”的理想,南仁东放弃了在国外天文学院担任客座教授、享受世界顶级科研条件和薪水的待遇,毅然回国,开始了论证,选址,立项……

姚蕊读研究生时,所做的第一个课题,就是国家项目——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馈源支撑研究。这是姚蕊第一次与FAST相遇,当时她就感觉这个项目很特别,对它充满了好奇。于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姚蕊开始参与FAST相关的工作。

当26岁的姚蕊硕士刚毕业时,就有幸加入南仁东的“中国天眼”科研团队。南教授的敬业精神和朴实的生活作风令她感佩不已。作为大名鼎鼎的天文学家,南仁东的衣着打扮竟像个老农民,待人随和,没有一点架子。在这位“中国天眼之父”的影响下,姚蕊也磨炼出超越常人的吃苦精神。

有一次,姚蕊陪同南仁东去贵州山区考察,前方是七八十度的陡坡,人就像挂在山腰间,已经没有了成形的路,要是抓不住石头和树枝,一不留神就会摔下去。当时恰逢瓢泼大雨从天而降,山洪裹着砂石一路狂泄。众人要护着年迈瘦弱的南教授,大家连扶带背,个个摔得满身泥泞,总算保护南教授脱离危险境地……待回到县城落脚处时,姚蕊和一名师姐的身上,都已经摔得伤痕累累。

2012年,只有两年工作经验但表现突出的姚蕊,被任命为FAST馈源舱的负责人,当时她只有28岁。面对一些人提出“姚蕊太年轻”的异议,南仁东自信满满地说:“小姚是‘科研大工匠’的好苗子,她能吃苦,工作严谨,又敢于创新,放到普通岗位上倒是埋没了,我们应该给青年才俊大施拳脚的机会。”

科研路上追求完美,给馈源舱“减肥”

FAST位于黔南的群山环抱之中,建成后,不仅会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同时,它接收宇宙电波的能力也将是最出色的。馈源是望远镜用来接收宇宙无线电波的装置系统,也就是天线;馈源舱是承载馈源的舱体,是“中国天眼”的最核心部件之一。这个世界之最的诞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灵敏的核心部件——馈源舱。

馈源舱的研发工作,由中科院天文台与中科集团第五十四所合作完成,从2012年到2014年,在北京、石家庄两地奔忙成了姚蕊的日常生活。接受重任后,姚蕊每天早上5点,背起电脑包出门,7点从北京西站坐上前往石家庄的火车,来到“中国天眼”馈源舱科研中心——位于石家庄市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所,开学术会议,做科研设计;晚上9点,她回到北京的家,还要参照白天的会议记录,列出修改清单……

姚蕊是个完美主义者,在科研上总想做到世界最顶尖。项目启动后,她对每一张图纸仔细审核,反复计算,甚至曾经连续4天不合眼在电脑前编程。“项目最紧张的那年,整个馈源支撑系统团队,仅记录在案的重要会议就多达140次,多位负责人甚至连去食堂吃饭都在一起,就是为了能争取更多时间讨论交流。”

上一篇:分析机电一体化系统在机械项目中的应用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