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机械工程

中国工程机械求解“卡脖子”难题

  新华社北京6月7日电(记者宋振远 刘璐璐 白田田)工程机械是“中国制造”的一张名片,很多设备可谓“大国重器”,其关键零部件“卡脖子”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工程机械之都”长沙等地采访了解到,近年来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率不断提升,能够“顶得上”,但部分高端零部件仍然依赖进口,国产零部件离“用得好”还有差距。而随着行业加快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控制器、传感器等技术难题又摆在了企业面前,急需奋力求解。

  中联重科位于长沙的生产基地,各种4.0产品整装待发。资料照片

  国产零部件“顶得上”

  位于湖南长沙经开区的三一重工“18号厂房”,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车间显要位置展示的不是企业获得的荣誉,而是发动机、马达、轴承、液压件等各种关键零部件。工作人员说,这些关键零部件都是三一自己设计、制造,并且实现了全面应用。

  这是行业破解关键零部件瓶颈的一个缩影。事实上,工程机械行业很长一段时间存在“卡脖子”问题。以至于在2010年前,中国市场生产多少台挖掘机,是由国外油缸企业决定,因为当时国产油缸密封性不好、容易漏油,挖掘机所需的油缸只能依赖进口。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国内一些工程机械企业面临海外零部件供应商停产、减少的严峻形势,这再次对供应链安全敲响了警钟。一家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6月,国外某品牌的汽车底盘断供,主机厂不得不赶紧在国内寻找替代产品。

  不过,这次危机并没有真正卡住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的脖子。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得益于近年来整个行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国产零部件在关键时刻能够“顶得上”。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分析称,在国家“强基”工程的引导和市场需求的拉动下,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零部件实现了技术和规模应用的重大突破,部分核心零部件“卡脖子”问题有所缓解。

  以徐工为例,这家企业在“十三五”期间攻破的关键技术中,20%都是“卡脖子”技术。如今,徐工的起重机、挖掘机等主机实现了全型谱系统化配套,液压件、传动件、电气件的自制率快速提升。

  “关键零部件是一个投入大、短期内又难以见效的领域,一旦被人‘卡脖子',滋味是不好受的。”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民说,如今,国内的很多研发成果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不少自主可控的硬核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自2005年以来,三一重工成立了10多家零部件公司,通过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对关键零部件进行研发及产业化。这家主机企业拥有了不少“叫得响”的关键零部件,比如三一中兴公司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液压油缸生产基地之一,三一自产的发动机和底盘开始应用于工程机械和重卡。

  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认为,关键零部件过于依赖国外,产业链就会很脆弱,这既是安全问题,也是成本问题。经过这几年的努力,三一的国产配置率不断提高,提升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向“最后10%”高举高打

  记者了解到,尽管工程机械零部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还存在“高端产品缺失、中低端产品同质化”的问题。高端液压件、高端底盘、大吨位发动机等零部件进口量大,面临价格高、周期长、供货不稳定等掣肘。

  中联重科副总裁孙昌军认为,在中低端设备领域,零部件逐步实现国产替代,但部分高端关键零部件仍旧依赖从欧美日等地进口。当前,中国工程机械龙头主机企业已经处于全球行业的第一阵营,一旦企业进入“高端竞争”“精品竞争”阶段,就可能被“卡脖子”。

  记者了解到,由于材料、设计、制造工艺等方面的差距,一些国产关键零部件的稳定性、可靠性、耐久性有所欠缺,导致客户不敢试,主机厂也不敢用。比如,核电站吊装需要特大吨位起重机,客户对于国产关键零部件“心里没底”,还是得用国外产品。挖掘机被称为“工程机械皇冠上的明珠”,由于其性能要求高,配置的发动机也大量是国外品牌。

  此外,国产关键零部件还缺乏创新,一些零部件停留在仿制国外产品的阶段。特别是前沿产品落后于人,比如汽车起重机的“单发”发动机便是由德国企业首先推出,国内企业再跟进学习。

上一篇:工程机械创新工业互联
下一篇:没有了

Top